网上江南

网上江南
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网上江南 > 新闻动态 > OpenAI签天价协议引争议,泡沫风险隐现,行业格局将改写

OpenAI签天价协议引争议,泡沫风险隐现,行业格局将改写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9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92

甲骨文,在很多人印象里有点“老派”的IT巨头,却因为一张协议让甲骨文的股价图像直接冲向了天花板。

这一切,就因为他们跟AI界的“顶流”OpenAI签了份合同,并且数字大到让人有点恍惚。

不过呢,这可不是向投资者发红包的好戏,而是一场充满危险和泡沫的科技大冒险。

OpenAI签天价合同

2025年9月中旬,OpenAI跟数据库巨头甲骨文签了个五年期、总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合作协议。

这消息一出来,甲骨文的股价直接疯涨,单日最高涨了43%,市值一度冲破9200亿美元。

甲骨文创始人拉里・埃里森更夸张,一天之内个人财富涨了超1000亿美元,还短暂从马斯克手里抢走了全球首富的位置。

展开剩余87%

可这场资本狂欢没持续多久,第二天甲骨文股价就跌了6%,不少分析人士开始质疑这个“天价协议”到底能不能真的兑现。

其实这事儿不光是协议能不能成的问题,更暴露了行业里一个深层隐忧:大家还在为SamAltman描绘的AGI未来激动时,OpenAI好像已经在资本运作里悄悄变了味。

曾经那个满脑子搞技术的“理想主义者”,现在浑身都是资本的味道,这对以技术颠覆者自居的OpenAI来说,简直是灵魂拷问。

“长期主义”像泡沫

要说2025年的OpenAI,在资本操作上那真是“花钱如流水”。

年初,它牵头搞了个叫“星际之门”的计划,软银、甲骨文这些企业都参与了,计划未来几年投5000亿美元建AI基础设施。

之后合作更是一个比一个惊人:跟云服务商CoreWeave签了累计超220亿美元的算力合约,拿了软银百亿美元的阶段性投资,还跟NVIDIA达成战略合作,对方承诺最多投1000亿美元。

这些交易都有个共同点,大多是“长期承诺”“合同上限”“分期部署”的形式,张口闭口都是“长期主义”。

说白了,OpenAI就是想先把摊子铺开、把价喊高、把承诺先许了,再靠未来的规模降低成本、改善现金流,目的就是拉开和竞争对手的算力差距,锁定未来的发展优势。

但要是把这份“长期主义”蓝图和OpenAI的财务情况放一起看,就会发现特别不对劲。

拿它和甲骨文的合作举例,3000亿美元分摊到五年,每年得花600亿美元,这可是OpenAI现在年收入的6倍。

要知道,OpenAI现在还没实现稳定盈利呢,2025年它年化收入120亿美元,比前一年涨了200%,月收入也破了10亿美元,可支出也吓人。

2025年预计现金消耗80亿美元,服务器租赁成本超140亿美元,还要投近2000亿美元搞算力基础设施,算下来2025年净亏损大概50亿美元。

就OpenAI现在这赚钱能力,根本付不起这笔天价账单,哪怕SamAltman把公司卖了,估计都凑不齐钱。

这到底是深思熟虑的豪赌,还是用未来承诺骗现在资本的游戏?一家公司支出承诺比收入多好几倍,还指望没完全实现的AGI梦想,这种“长期主义”离庞氏骗局恐怕就差一步了。

资本杠杆绑住未来

为啥这么有争议的合同还能被市场热捧?不光是大家对技术有期待,资本市场的机制也在推波助澜。

自从ChatGPT火了之后,市场就形成了一种“信仰”:OpenAI不会倒,它会指数级增长,还能重新定义世界。

在这种狂热下,对OpenAI财务状况的理性分析根本没人听,OpenAI凭着在AI领域的影响力,成了撬动资本的杠杆。

在科技资本市场,“讲故事”往往比实际业绩更能推高估值,OpenAI从ChatGPT成名到被看作AGI热门选手,在资本圈自带“光环”,投资者都默认它不会出事。

所以“3000亿美元合同”一出来,就算最后兑现不了,资本也会拿这个当估值参考,媒体也在添火,一有大合作、大合同上头条,就会吸引更多资本,进一步推高相关企业股价。

甲骨文也借着这波热度,把和OpenAI的合作说成是云业务转型的关键,但具体付款、风险分担这些细节都没公开。

说白了,这些公司不用真掏那么多钱,靠“预期”就能让股价涨、吸引资本。

而且这种高标价合同还会倒逼竞争对手,要是别的公司不跟着抬价、投资,就会被认为“没AI野心”,失去资本青睐。

可这样一来风险也大,大家都加杠杆投入,万一哪个环节出问题或者大环境变了,整个体系都可能垮掉,现在泡沫已经吹得很大了,大家的信心不是来自对未来的期待,而是怕泡沫破了。

OpenAI团队就算面对批评、内部动荡,也得硬撑着维持这个“叙事”,毕竟整个行业的信心、投资者的钱、上下游产业链都跟这个泡沫绑在一起了,SamAltman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。

不过现在OpenAI的“科技兑现力”也遇到了麻烦,GPT-5不仅延期还表现一般,之前的光环弱了不少。

这对一直被OpenAI压制的竞争对手来说,可是个好机会,尤其是中国的AI企业,有可能改写世界AI格局。

这些年百度“文心”、阿里“通义千问”、腾讯“混元”还有深度求索这些中国大模型,技术进步特别快,在权威评测里能和世界顶尖模型抗衡,还靠着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,在金融、制造、医疗这些领域加速落地。

现在OpenAI被资本绑住,忙着用巨额承诺维持地位,中国企业要是能沉下心搞技术、解决产业实际问题,靠着快迭代、贴近市场的创新和务实的商业模式,说不定真能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毕竟历史证明,泡沫撑起来的繁荣长不了,OpenAI这场豪赌会把AI行业带向新高度还是深渊,现在还说不准。

但可以肯定的是,越来越多玩家加入,旧格局要变了,中国AI企业能不能抓住机会,值得期待。

结语

OpenAI这场围绕资本与技术的豪赌,至今仍未分晓,天价协议撑起的短期狂欢,难掩其财务失衡的隐忧,“长期主义”背后的风险也在逐渐显现。

当GPT-5的光环褪去,曾经被压制的竞争力量开始崭露头角。

中国AI企业凭借技术快速迭代与务实布局,已在多个领域具备抗衡实力,若能持续聚焦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,或许真能在OpenAI深陷资本困局时,抓住改写行业格局的机会。

AI行业的未来,从不是某一家企业的独角戏,泡沫终会有破裂或回归理性的一天,唯有扎实的技术与可持续的模式,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前行。

OpenAI的选择会走向何方,中国AI能否实现弯道超车,都将在时间的检验中,给出最终答案。

发布于:山西省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网上江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